左叶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22部分(第2页)

2、最为后世诟病的佞佛之举

佛教大约是西汉末年开始传入我国的,史书上便有关于东汉第二代皇帝明帝梦见金人(佛)的记载,尽管不足采信,但也并非空穴来风。

直到魏晋以来,佛教才以其独特教义的吸引力(玄学、思辩色彩)受到上流社会的垂青,再加之当时分裂割据的动荡政局、儒学主导地位的动摇,人民生活的困苦无助,他们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慰藉,佛教也便得以在下层社会中传播开来。

比如北魏的那些有名石窟、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

都是这方面物质的证明。

东晋以后,上层阶级心灵的空虚也是他们热衷于佛教的一大因由,在南朝帝王和高门华胄中就有不少奉佛者,比如前面提到的宋文帝与竟陵王萧子良。

萧衍本来是倾心道家的,但他耳濡目染,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极为自然,他的信仰也可以理解为真实的。

而另一方面,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,他深知儒学的影响其实主要限于某些士人,而且嘴上一套心里又是另一套,还往往不能付诸实践;因此,于自己的巩固统治而言,佛教的“因果报应说”

似乎更见效用。

所以他推崇佛教,其麻痹人民、维护统治的政治目的,是不难想见的。

萧衍直打奉佛以后,便在国内大兴土木,建造皇基、同泰、光宅、大爱敬等寺院,“兼营长干二寺,皆穷工极巧,殚竭财力”

,正所谓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

,而此时便是南朝寺院营造的登峰造极之时。

天监十八年(519)四月八日,萧衍于华林园亲受菩萨戒。

从此以后,他的身份既是王朝的皇帝,又是佛界的菩萨,所以人们称他“皇帝菩萨”

尤其,在同泰寺和阿育王寺,他还曾亲自七次讲经、十二次召开佛法大会,讲解《大般若涅盘经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金字三慧经》等。

更过火的是,他还分别于大通元年三月(后“还宫,赦天下”

)、中大通元年九月(后“公卿以下,以钱一亿万奉赎”

)、太清元年三月(后“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”

,又大赦天下),先后三次舍身同泰寺,意欲放弃自己世俗的生活。

有人怀疑他这是一种政治做秀,其实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变相的集资行为,因为奉佛建寺等开销至巨,而那些公卿们平常又都是一毛不拔的主,萧衍只好出此下策。

不过,若萧衍果真是像顺治那般了断尘俗,那或许也并不意味着他有多么“伟大”

、境界有多么超凡,只能说他是中国帝王中的一个异类罢了。

然而,他的所作所为,也许并不是一个局外之人所能看得清的。

只是客观的效果却是,正像南唐后主李煜崇佛一样,萧衍崇佛也是悲剧性的,所以后人便贬之为“佞佛”

之举。

萧衍佞佛的危害是巨大的,也是深远的。

首先说它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,而且国家还要供养那么多闲人,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因此被大为消弱,国本被严重动摇。

另一方面,整个国家上下竞相仿效皇帝,风化为之大变,而崇佛也成了富贵的捷径;只一味慈悲为怀,再加之大赦等所导致法制败坏、纲纪废弛,以至令那些不法之徒有恃无恐,连军队也丧失战斗力,将官们无所忌惮,望风而逃。

适得其反,萧衍不幸地走向了自己意愿的反面:“梁武帝幻想通过对罪人之慈悲宽宥、‘为善’积福、大赦天下等行为而使罪人反观内省,自觉向善,消除现实社会的战乱和纷争,但却没有想到过分的强调仁德和慈悲而使法制形同虚设。”

(《圆融二谛》)

另外,佞佛也助长了上流社会的空谈玄佛之风,而正是由于“大同末,人士竞谈玄理,不习武事”

,所以令著名隐士、“山中宰相”

陶弘景清醒地预言到南梁将步晋代空谈亡国的后尘。

另一方面,佛教也腐蚀、摧残了中国固有的忠孝节义等伦理观念,而当侯景做乱时,南梁大多数官员望风而逃就是明证,为此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中议论道:“夫浮屠之祸人国,岂徒糜金钱、营塔庙、纵游惰、逃赋役已乎,其坏人心、隳治理者,正在疑庄疑释、虚诞无实之淫辞也。”

本周收藏榜
最新更新
新书入库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