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叶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12部分(第1页)

于连当时隐居的人都听说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,他们对孔子的评价是,孔子了解人生的渡口何在,也知道怎么过河。

亦即承认他高瞻远瞩,知道社会要往哪儿发展,出路在何处,只是因为时代不对,才使他寸步难行。

子路得不到答案,去问第二个人。

这人听到他们的对话,反问子路,你是谁呢?子路说,我是孔子的学生。

这人说: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,而谁以易之?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,岂若从辟世之士哉?”

(《论语·微子》)天下大乱,到处都一样,谁能去改变它呢?你跟着逃避坏人的孔丘,还不如跟着我这逃避坏世界的人呢!

说完,继续耕田,不再理他。

子路回去,把情况报告给孔子,孔子一听就知道这两人是隐士。

夫子怃然曰:“鸟兽不可与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天下有道,丘不与易也。”

(《论语·微子》)

孔子神情怅然地说:“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,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同谁相处呢?天下政治若是上轨道,我就不会带你们去试图改变了。”

这句话充分地表达出儒家的“淑世精神”

,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,是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

,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,还要做,为什么?因为逃避不是最好的方法,如果大家全都归隐山林,求得个人自在,那这个社会要怎么办?天下无道,更需要知识分子出来努力改善,即使知道力量有限,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,但还是不肯放弃。

所以,儒家的智慧并不表现在解脱上,而表现于:在适当的时代与环境中,以适当的途径去达成理想的结果。

这是“择善”

与“善择”

的能力,其基础则是:若不如此,则无法心安。

还有一次,孔子的车队往前走了,子路在后面没跟上。

他到处找不到老师,看到旁边有一个老人在除草,就上前请教,请问您看到我的老师了吗?老人说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”

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,五谷也分不清楚,我怎么知道你的老师是谁?子路听到老人训他,就拱手而立,站在路边。

老人看他表现恭谨,心想,好吧,带你到我家去住一晚吧;就留他在家过夜,杀鸡做饭给他吃,又叫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。

第二天,子路跟上了孔子的车队,向老师报告这件事。

孔子一听,就知道遇上了高人了。

他让子路回去转达一段话,子路返回,老人却不在了,他就对着老人的家人把话说出来:

不仕无义。

长幼之节,不可废也;君臣之义,如之何其废之?欲洁其身,而乱大伦。

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。

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。

(《论语·微子》)

不从政是不应该的。

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能废弃,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?原本想要洁身自爱,结果却败坏了更大的伦常关系。

君子出来从政,是做道义上该做的事。

至于政治理想无法实现,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啊。

这等于是孔子对于隐者批评所作的回应。

儒家的原则是,没有国哪有家?国家不上轨道,人群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无法建立。

因为一个人活在世间,注定要在家庭中慢慢成长,家中便有了“长幼之节”

家庭能够存在,必须要受国家的保护以及各种社会政治组织的维系。

进入社会之后,便要肯定“君臣之义”

本周收藏榜
最新更新
新书入库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